一、课程简介
《劳动教育》课程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课程。通过本课程学习,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,深刻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;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,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;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劳动知识,掌握多样的劳动技能,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奠定坚实基础,促进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实现自身全面发展。根据《555000jcjc线路检测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(试行)》,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基础劳动教育理论教学。
二、课程目标
总体目标
本课程围绕学生成长过程中劳动认知、习惯养成、技能提升等方面的问题,开展系统的劳动教育,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,培养扎实的劳动技能,塑造良好的劳动品质,成为热爱劳动、尊重劳动、善于劳动的新时代青年。
1. 知识目标
(1)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、意义和重要性,了解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地位和作用,为深入学习劳动教育课程奠定理论基础。
(2)掌握劳动精神、劳模精神、工匠精神的内涵,理解劳动品德与劳动观念的重要性,认识劳动情感和劳动态度对个人成长的影响。
(3)熟悉习惯与劳动习惯的概念,掌握劳动习惯的培养途径,明确大学生应养成的劳动习惯。
(4)了解日常生活劳动、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基本知识,掌握不同类型劳动的特点和技能要求。
(5)理解能力的概念,掌握劳动能力的内涵和培养劳动能力的重要意义。
(6)了解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方式变革,认识人机协同、智慧劳动、创造性劳动的特点,掌握劳动与中国制造2025以及劳动与终身学习的关系。
(7)掌握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内容,了解劳动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。
2. 能力目标
(1)能够运用所学劳动价值观知识,分析和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劳动相关问题,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劳动精神、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。
(2)具备培养良好劳动习惯的能力,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并执行劳动习惯培养计划,提升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。
(3)掌握不同类型劳动的技能,能够在日常生活、生产实践和服务活动中熟练运用所学劳动知识和技能,提高劳动效率和质量。
(4)在人工智能时代,能够适应劳动方式的变革,具备人机协同工作的能力,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劳动能力。
(5)能够运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知识,维护自身在劳动关系中的合法权益,处理简单的劳动纠纷。
3. 素质目标
(1)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,培养学生热爱劳动、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,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。
(2)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,通过劳动实践活动,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。
(3)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,让学生在劳动中克服困难,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。
(4)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,不断提升自己的劳动能力和综合素质,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。
三、设计思路
1. 课程开设依据
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,依据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的《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》以及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开设本课程,确保课程内容符合国家对劳动教育的要求和期望。
2. 课程设计的理念
(1)“实践导向”理念——以实践为核心
强调劳动教育的实践性,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,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劳动知识、掌握劳动技能、培养劳动习惯,避免单纯的理论说教。
(2)“融合育人”理念
将劳动教育与德育、智育、体育、美育有机融合,在劳动实践中渗透其他各育的内容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例如,在团队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(德育),在学习劳动技能中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(智育),在体力劳动中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(体育),在劳动成果的创造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(美育)。
(3)“创新发展”理念
结合时代发展特点,关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劳动的影响,将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劳动培养融入课程教学,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劳动的发展变化。
3. 课程设计的思路
为实现劳动教育目标,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,本课程从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出发,积极推进课程设置。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,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,依托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,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。
(1)突出劳动教育的实践功能,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日常生活劳动、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实践,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过程,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,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和理解。
(2)利用课堂教学、实践基地、网络平台等多种教学资源,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。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案例分析,实践基地提供真实的劳动场景,网络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交流互动。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、情境教学法、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。
四、课程内容
《劳动教育》课程基础劳动教育理论教学总课时为12学时,按照教学模块开展专题化教学,根据教学目标设置课堂教学活动和实践教学活动,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“双主”作用,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和实践。